孟小二

读书文笔记

5月观影随记

5月8日,纽约两日情(法国/美国)(2012),电影资料馆,首次

2星

导演、编剧、主演都是朱莉·德尔佩(Julie Delpy)。

一部没有在格瓦拉上放出票源的电影。我是无意中在奇爱博士的微博里看到了消息,冲着朱莉·德尔佩当时就决定一定要看,下了班疯狂赶到现场买票观看的。

其实这位法国女演员叫什么名字,我并不记得。但一看剧照就认出她是爱在黎明前爱在日落前爱在午夜前的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这个名字也是现查的)爱情三部曲女主角。奇爱博士在微博里盛赞其是“大才女”。

然而,看完影片,觉得,反倒是理查德这位美国人拍的电影像法国片,而朱莉这位法国妞儿拍的电影更美国范儿。

我以为是会是浪漫文艺的,实质却夸张搞笑。这部电影里对法国人可是毫不留情地各种揭短,以至于我一边看一边想,如果法国人看到这部电影会不会很生气……反正我知道如果是中国人在美国拍了这样一部类似的电影,肯定会被本国人用脏话铸成的箭射成筛子,甚至很有可能封杀……不造这是不是文化差异?

这部电影有点生活片的感觉,娱乐成分也重,看看就好,并没有太多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导演编剧是朱莉,所以即使看起来不太文雅的片段也拍得并没有太下流,而到最后居然还小煽情文艺了一把(然而那时我却因为担心女主的安危居然完全把朱莉的文艺旁白给全部忽略了)。

朱莉是个好演员,演技真心不错,台词功力超强,只要她想,语速可以堪比机关枪。

……然而看完觉得,我还是更喜欢爱情三部曲,即使那里的朱莉没有这里的朱莉看起来个性鲜明角色立体。

----------------------

5月11日,钢的琴(中国)(2010),电影资料馆,首次

3.5星

晚上7点的票,但因为工作去了另一个办公地点,略远,紧赶慢赶,几乎是赶在最后一分钟才到。进去的时候,刚刚开始,王千源和电影里饰演他妻子的人站在一处慢悠悠对着话。

然而慌里慌张却取错了票,检票的大叔也没发现。进去找到座位发现有人,还跟她确认了两遍,才意识到可能是自己弄错了。本来也可以查看短信找到准确座位的,却还是一根筋地奔出去重新打印了电影票,顺便问了问检票大叔取错的票到了那天是否还可以进来观看。得到肯定的答复。

再次进去时,电影已经放到王千源带着闺女练钢琴了。

钢的琴是一部讲情的电影,亲情,友情,爱情,在冰冷荒凉的铁西区,所有的情都倍显真实可贵动人又伤感。

这部电影起初看觉得特别写实,王千源、秦海璐和一票演员都很出色,幽默也是恰到好处。然而看着看着,又觉出几分荒诞来。尤其是仿若仪式一般的音乐和舞蹈的插入……或许这是这部电影也称得上是艺术电影的原因,以纯故事片(且不论商业片)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意识流拍摄方法,一定会让观者感觉莫名其妙,不知其用意到底为何,以至于觉得多余。

最激动人心的是制作钢琴的片段,镜头里的每一个人都仿佛一位君王,沉稳,霸气。这段画面,跟镜头里时常出现的大片废弃厂房或是荒无人烟的街道和残破的楼房一样,让我深觉震撼。

只是无论主角们如何做出仿佛史诗般的举动,但真实的人生还是不能轻易遂人意,看起来如此理想化让人感觉励志的故事,最后却给了最现实的结局。这或许会成为这部电影无法在商业院线叫座的原因,但能让它成为一部值得回味的完整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部好电影。但或许我久闻大名,预设过多,所以反而到了最后感觉略遗憾,总觉得整部电影少了那么一口气,多了那么一点杂色。但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拍得稳重大方又深情重义,虽然是披着现实主义的壳,但又有荒诞和理想主义的内里。尤其感谢导演在镜头里留下的厂房影像,铁西区重工业的辉煌落幕,以及它背后千千万万的工人家庭和子女,通过这样一个非凡的故事,永远留下了印记。它之于未来的意义或许更重于今日。

我的泪点,在王千源扮演的父亲陈桂林把女儿推出家门去的那段。

而我不太理解的,是为什么陈桂林的前妻是一位韩国人扮演(即使我不看片尾演员名单我也能感觉到那个女人的口型违和)。

……

在下班路上,同行的同事问我急急忙忙去做什么,我如实告知,说是看一部电影,叫钢的琴。她沉默了片刻,就当我以为她对这部电影一无所知所以无话可说时,她却又突然说:这部电影我没来得及在电影院看,是在电脑上看的,是部好电影,据说男主角还因此得过奖的……

家里突生变故回家一周刚刚返回单位的她,在工作时依然风风火火,然而下班路上,她终于难掩疲惫,告诉我,她很累,感觉每一天都很漫长。她也劝诫我很多,说着说着,一向坚强如她也红了眼眶。

在分开之后,在观影结束之后,我都一直想着她说的话。以至于独自一个人走在黑夜的路上,忍不住哭了。

经过院里的泡桐树时,空气里弥漫的是凋谢的花散发的最后浓烈的香气,随风掉落了满地的残花。是夜,闷热了整整两天,终于在我进家门口的前半分钟,下起了雨。

----------------------

5月13日,情书(日本)(1995),Bilibili,重温

3星

情书这部电影,第一次观看时在大学的时候,影评社。

然而与这部电影的缘分,却早在那以前——高中时,我已经曾经无意中在一份有关电影的报纸上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全情介绍。当时就对两个藤井树设定印象深刻,第一遍没太看懂,于是又看了一遍,故事也很喜欢。我从小就是个记忆力不太好的人,然而那个印了整整一版面的故事我却记得很清楚。

所以,当几乎所有人在第一遍看《情书》而被两张一模一样的脸整得一脑子浆糊的时候,我却渐渐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故事。记得藤井树,也记得那个男孩喜欢那个女孩。

《情书》里的柏原崇太过出名,所以,在还没观看《情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今天看弹幕,满屏幕从头到尾呼唤柏原崇。此刻重温,已经不再有当年观影时觉得少年美貌的感受。或许是柏原崇长得略西洋,就如这部电影里时常会闪过的那些偏西洋的面孔。时至今日重温,我反倒是觉得女主中山美穗和扮演她小时候的酒井美纪更好看更耐看。

中山美穗真是好演员,完完全全演出了两个女人不同的性格。但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岩井俊二不在造型上做出更明显的区分(例如长发和短发,或者披发和扎头发)。那么多人看电影都看不懂,把两个人弄混,其实根本不是演员演技的问题,而是导演设计和剪辑的问题。我倒是更同情看这部电影的西方人,本来就对东方面孔脸盲的他们,观看这个明明长得一样但到后来揭示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人的故事,怕是要比我们更懵逼了。

我已经忘记自己第一遍在影评社里看《情书》时是否哭了。但当时确定认为这是一部拍得很唯美很感人的电影。故事美,画面美,人物美,音乐美。

同名同姓的尴尬完全理解,然而同名同姓的爱情也并非纯属空想。工作以后,我遇到关系不错的一位同事,她和她老公就是因为名字一模一样而结缘(全名三个字,只有最后一个字同音不同字),谈了七年的恋爱,顺理成章地结婚生子。我看过他们在大学时恋爱时期的合影照片,真心郎才女貌俊男靓女。

也许这就是《情书》的另一个结局吧!

--------------------------

5月15日,功夫熊猫3(美国)(2015),爱奇艺,首次

3星

不知道是不是我事先预期太低,这部电影真心超乎我意料地让我觉得好看。

虽然同前两部一样,这部完全以中国为背景的故事却有一群美国范儿的角色,尤其熊猫阿宝。但是,撇开那种在中国人眼里必然觉得怪怪的人物风格,这个故事却并不乏味或者过于幼稚(虽然故事也不能深究)。梦工厂讲故事的能力依然在国产动画片之上,即使是去年让我怦然心动的大圣,也有情节流畅感略欠缺的毛病。

而梦工厂最让我瞠目结舌的,是它娴熟的动画水平。我居然会因为在屏幕上看到恣意腾飞游走的中国龙而激动。记得看功夫熊猫第一集时,我就已经被他们一些精确到位的中国元素给刺激到了(即使更主体的部分不伦不类),尤其在得知当时的主创并没有来中国(不像第二部时有来成都采风),而这一部依然延续了这种让人称叹的精细。

不知道是不是第三部有中方合作,在某些细节上(尤其中文的应用)非常到位,特别喜欢里面仿水墨的片段,明明是3D大触,但用这种平面水墨风讲故事也是切镜头切得自然流畅。真心是不让其他动画制作者有活路的感觉。

看完这部动画片,觉得,只要给梦工厂机会,没有它做不出做不像的好动画。这个公司有点可怕。老实讲,我看完这部动画片,真的很期待国产动画也能做得这么好,我希望看到一个精彩绝伦但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动画故事。梦工厂哪怕有与中方合作,但故事精髓依然是西方的美国式的,哪怕有让我感动的地方,却永远无法做到像大圣归来那样触动内心(虽然大圣多少也有迪斯尼或梦工厂的影子,但也同样汲取了国产传统动画鼎盛时期的精华,已经是我在近年来觉得最原汁原味的中国动画故事)。

对这部动画片的看法见仁见智。或许别人会不以为然,但我觉得这部动画片还不错。够热闹够幽默也够煽情。尤其作为完结篇,并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崩坏,倒是把整个故事讲圆了。有始有终,且我个人感觉比第二部好看。西方人看这部动画是什么感觉我不知道,但作为中国人同时又期待国产动画崛起的我,看到这部动画,确实是各种赞叹各种反思。

说来,如果只是一味模仿,怕是很难超越梦工厂,看来还是需要不断摸索不断进步,完完全全树立起自己的风格,才方有机会与其比肩。

PS:有一点必须吐槽:熊猫村的熊猫都不够可爱啊,即使是纠缠娇虎专门卖萌的宝宝也不够可爱啊……跟真实的熊猫比,其可爱度真心不到万分之一(by昨天刚看了pandapia午睡直播被狠狠萌到的某)

又PS:英文版配音演员好强大,我此次刚注意到,有点后知后觉

-----------------------

5月18日,喜马拉雅天梯(中国)(2015),电影资料馆,首次

3.5星

早在1月的时候曾经在周末预定过这部纪录片,但不巧赶上年会排练,只能放弃。这回再次订票,心想不能再失之交臂吧。何况此次,排片从小厅转到了大厅,效果自是不可相提并论,反倒是因祸得福了。

一开始就被高清画面的喜马拉雅山给震撼了。

宏伟的珠穆朗玛峰和期间艰难攀行的登山人,也是整部纪录片贯穿始终的画面。就如看到年轻的藏族高山向导们,谈论着登山,经历各种小故事,等待登山客户到来前的准备期间彼此挽着腰跳舞唱歌……观看时,总有无数能让人感动或思考的瞬间。

估计大家看完这部纪录片,会觉得那些体力不足的有钱人(但也许只是有理想但缺乏锻炼的人们)千里迢迢来这里,被训练有素的年轻向导们冒着生命危险像带孩子一样带着登顶(桑总语)以至于即使他们登上了珠峰兴奋地说感谢向导而对讲机里桑总对客户表示祝贺随即叮嘱向导赶紧拍照下撤……于是影院里全场爆出充满嘲讽的笑声……

但我更记得主角索多对于终于能够参与珠峰登顶时的兴奋与紧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寺庙上绒布寺的老喇嘛说珠穆朗玛峰是神山过去视作神圣之地现在登山成了时尚但我能说什么呢……有无奈但也有豁达。

全场最大的一次笑点是一个客户爬到大约6000-7000的高度时(剪辑走向看,但或许还没到或者超过了)对着镜头喘粗气,哭丧着脸说,太累了,太要命了,真的,爬上来的人,都不是人,是神……

看这部纪录片,经常感叹拍摄的不容易而展现的画面效果惊人震撼。从坡下往上看,冰面晶莹剔透,大风吹起如飞沙一样的冰屑,蓝天映衬,特别特别美。他们竟然还将镜头扛到了真正的珠峰顶,见证了登山人登顶的过程,也拍下了周围的壮丽山景。

这部电影拍摄之不易,除了赞助的几大厂商在纪录片里的份量(尤其是红牛、JEEP和佳能,感觉这部电影也为这三个品牌拍了硬广告,不仅有对话里特意出现的关于对红牛饮料的讨论及瓶罐特写,红色JEEP在高原上恣意奔驰旋转的长达几乎两分钟的镜头,以及佳能高清的直观效果),还有片尾滚动字幕里数量超级庞大的众筹名单。看到最后,不由更加对这部纪录片的诞生心生敬意。

-----------------------

5月20日,IDA(修女艾达)(波兰/丹麦/法国)(2013),电影资料馆,首次

4.5星

奇爱博士在推介时只有一句评价:摄影吊炸天。

……于是我毫不犹豫一下班就跨越半座城去看这部电影。

一部全黑白影片,或许有人会视作平淡,但却让我在电影院里再次泪崩。而且,估计全影院,只有我一个人在后半段一直流泪。

它让我想起了每个人都来自一个或依旧庞大或已然萧条的家族,哪怕相隔千里哪怕先人早已故去哪怕后辈一无所知……但所有的过往,只要发生了,就会埋在血脉里,在无知的时候沉默着,一旦挖掘就是鲜血淋漓。

不止对于IDA,也对于我们每个人。

也因为这部电影,我把自己的打分标准进行了修改。所有之前认为值得4颗星的电影跟它比真的必须差上至少一颗星的水准。如果我给IDA定了4.5星,那么最近看的电影都无法进入我的4颗星名单……

岂止是摄影吊炸天!真的是从构图、光线、叙事、表演乃至配乐都堪称教科书的完美!甚至是所有的布景,哪怕只是作为背景板的人和街景,都真实细腻到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波兰。

导演的镜头始终固定(除了最后),让人觉出他强大而冷静的内心。清楚要拍的是什么,毫无犹豫和模糊,坚定,沉着。镜头里的演员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表达着情绪,以至于我能全身心地get到姨妈看似硬如铁的外表内心里饱受煎熬,她用力敲打房门,她沉默地抽烟喝酒,而农夫在挖坟前的停顿和忽然爆发的焦躁,是他难以面对的残酷的自己的过去,IDA有了动摇,在宣誓仪式上闭眼流下眼泪……他们从不讲述故事,所有的过往所有的心情都无需用语言明确地说出来,而只要看着镜头的他们,看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听他们不多的每句对话……就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现在又在经历着什么……导演运用镜头和剪辑来叙事的能力,成熟到可怕的程度。

跟IDA比,哪怕是钢的琴这样被评为出色的国产电影,也有着明显差距。

不在立意,而在电影这种艺术的运用方式。

总记得在她们停留的房屋后面,天空中轻轻飘移的如雾的云。仿佛一直是阴郁的天气,乌云始终笼罩,下一秒就要掉雨滴似得。然而有着三个酒窝的女孩(姨妈语)IDA站在牛棚里看着阳光透过的彩色玻璃,她一向毫无表情的脸上裂出了一丝微笑。我也笑了。

---------------------------

5月25日,扎赉诺尔

5月27日,男孩们和吉约姆

5月28日,扒手,

5月28日,美好的五月

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