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二

读书文笔记

上周六晚上在家刷亚马逊,本来是看了公众号的书荐去买两本书,但没经受住200减80的诱惑,一口气又买了500多的书。半年前搬家苦不堪言,曾经发誓轻易不要买书,但人的决心就是这么脆弱,轻易就打破了。上班立马收获十来斤的一堆书。

其中,就有这一本《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最开始因为出版社而担心品质。但跟网店里的另一家出版社的同内容作品比较了下,这一版的制作显然更精美,尤其封面漂亮,最终还是选择了这版。

到手没有失望。

我作为一个生长在长江中上游的南方人,愿意来北京工作居住,不可避免多少源于打小培养起来的对古都所怀有的某种向往,基于历史,基于文化。当年一个人去看李安的《卧虎藏龙》,猛然在大屏幕上看到北京古城的再现,结果独自坐在巨大的下沉式阶梯影厅里激动得不行。即使曾因为读梁思成拯救北京城墙失败的故事而流泪,但也因为有几年居住在德胜门附近而有了种住在皇城根脚下的幻觉……

居住在这个已经摊饼摊到了七环的大北京久了,有时候会忘记它曾经的面貌。拍一栋残存的孤零零的城楼,也会有种怀古的美妙感。而不会想到它原本其实有着蜿蜒数十里的高大城墙。

所以这一本书从标题,立刻就戳到我了。虽然是一位芬兰学者在90年前写就的书,但这却是保存了相当多完整城墙面貌的著作。当年耸立的城墙已经消失,只能从老照片里寻到那瞬间的面貌。


“当喜仁龙教授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中国的城市还没有经历现代化的熏陶,大多数城市的城墙还相当完整,他作为具有艺术史专业素养的学者,从对城市失落的欧洲来到中国,获得了真切的震撼,尤其是北京城的城墙……”(李孝聪,中文序,2016)

“北京城的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辽阔,沉稳雄壮,有一种睥睨四邻的气魄和韵律。”


1984年侯仁之先生为喜仁龙教授这本20年代著作的首版中文作序。年轻时他于伦敦遇见这本《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花高价买下,细细研读,对喜仁龙的研究深感敬意。而作为见证北京城墙消失过程的城市规划师,侯仁之先生也对北京古城的消失有着无限的遗憾。

而他也回忆了年轻时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感受。

“那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我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对当时被称作文化古城的北平,心怀向往。

终于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火车到达前门车站。

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

从这时起,一粒包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在相继而来的岁月里,尽管风雨飘摇、甚至狂飙陡起摧屋拔木,但是这粒微小的种子,却一直处于萌芽状态。”

这样的感受,是不可能为后人所感受到了。


这次去日本,同行的建筑系学生跟我说,京都和奈良的古城保护受益于梁思成的方案。但是,同样由梁思成提出保护方案的北京城墙却没有保住。无论影像如何完整或者发达,都不及见到实物的震撼,更何况连影像也是如此模糊。没有毁于战火,却毁于拆除,实在是太遗憾。


买一本书,留一段并未能亲见的怀念。



附:喜仁龙教授《北京的城门与城墙》英文版自序,1924 ,巴黎


这本书的缘起是北京的城门之美,

是中国都城所展现出的举世无双的壮美特征,

是秀美环境中的古建筑、新生的树木和衰败的护城河,

是建筑的装饰风格。

从历史和地形看,有些城门可能至今仍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与相连的城墙一道,

记载了这座伟大城市的早期历史,

加之城内的街道和园林,构成了最具特色的美丽景致。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专门花几个月的时间去研究北京城门,并以一组照片再现其动人之处。

评论(4)

热度(7)